欢迎访问宣传统战部网站!

媒体看阿师

党建网:扎根乡村践初心 凝心聚力谱新篇

作者: 时间:2025-06-27

扎根乡村践初心 凝心聚力谱新篇

扎根乡村践初心 凝心聚力谱新篇
2025-06-26 16:14 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李伟伟

“扎根乡村践初心,凝心聚力谱新篇”——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内心深处的选择。作为阿坝师范学院的一员,我已在坐落于马家营村的校园工作生活了十余年,这片土地承载了我最宝贵的年华。当得知学校有驻村帮扶任务时,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了名。十年光阴,我与马家营早已血脉相连;此刻,我渴望用行动回馈这片滋养我的热土。怀着这份深沉的归属与责任,我毅然踏上了驻村帮扶的新征程,决心与乡亲们并肩奋斗,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走村入户

党建引领聚合力,乡村振兴添动能

初到马家营村,第一次党员大会就让我心头一紧。“老孙又没来?也没请假?”村党总支刘书记无奈摇头:“唉,李书记,以前大家习惯这样了……”“组织生活是堡垒根基,必须规范起来!” 我斩钉截铁地说。随即,我与支委班子深入研讨,修订完善党员管理、会议制度等五项,为组织生活立规立矩。

制度有了,能力也要跟上。我提议:“咱不能闭门造车,得‘走出去’取经,‘请进来’充电!” 为开阔视野,我积极“回娘家”——联系派出单位阿坝师范学院。“刘部长,村里党员想出去取取经,看看人家咋搞产业、抓治理的!”学院领导大力支持。几天后,我与村“两委”、党员骨干踏上学习之旅。走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听着“土专家”“田秀才”的分享,村党总支刘书记感慨:“李书记,这趟没白跑!人家这思路,活!”大家边看边议,心热了,思路清了,回来立即着手规划我们马家营村的振兴蓝图——把学院的智库优势,真正变成了我们田间地头的动能。同时,我们以“党建+”为纽带,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甘大娘,最近诈骗花样多,这宣传册您收好!” “李大哥,天干物燥,林边可不敢抽烟啊!”30余场接地气的禁毒防诈、防火宣传,3000余份资料带着党的关怀与安全知识,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红色动能。

微网实格优治理,为民服务暖人心

夕阳斜照,我走进邹大娘家。“李书记,你看这新手机,娃娃买得好是好,可连卖个菜都收不来钱,急死人咯!”邹大娘的烦恼,正是我在“微网实格”走访中常听到的。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清晰浮现——扫码收款、交电费、挂号,样样是难题。“大娘别急,我们想办法!”我立刻联系派出单位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赵老师,很快,志愿者们带着耐心走进村户,手把手教老人们“玩转”智能手机。

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时,小强妈妈拉着我说:“李书记,娃儿周末作业没人辅导,我们大字不识几个,愁啊!”这呼声刻不容缓。我再次对接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田书记,周末的村活动室热闹起来,大学生志愿者成了孩子们的“小老师”。看着作业本上工整的字迹和家长们舒展的笑容,我心头暖意融融:“这事,办对了!”

面对马家营村1600余人、地域广的治理难题,我以“微网实格”为基,融入“石榴籽”精神,穿行田间地头:“刘婶,最近下水道还堵吗?”“蒲哥,那地界纠纷咱再聊聊?”用心收集民意50条,成功调解纠纷21件,代办民生服务40项。组织“无忧”志愿服务,党员带头劝导文明;“五一”期间,我和村干部化身向导服务游客。努力让“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村”成为现实,让石榴籽般的紧密团结与温暖,浸润每个马家营村民的心田。

实干担当惠民生,产业帮扶促增收

夜色渐浓,山路上,迎面遇上的杨大娘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李书记,这黑灯瞎火的,咱山上人晚上出个门,心都悬着哩!”村民的叹息重重敲在我心上。“大娘放心,路,一定让它亮起来!” 我立即行动,向派出单位阿坝师范学院全力争取。不久,15万元帮扶资金落地,60余盏太阳能路灯如星辰般点亮了蜿蜒的山路,也照亮了村民归家的笑脸。

丰收季,何大哥守着满园金黄的猕猴桃却愁眉不展:“李书记,果子是好了,可卖不动啊,烂在地里心疼!” “大哥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我拉上村党总支刘书记,火速回“娘家”求援。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工会定点采购、教职工内购、线上平台推广多管齐下,短短时间,1万余斤猕猴桃销售一空,为何大哥和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4万元增收。捧着货款,何大哥的手微微发颤:“这……这可救了大急了!”

目光转向村里的“小马超”文化,我深挖本土英雄马超的励志故事。“孩子们,知道我们村的‘小马超’吗?他少年英勇,志存高远……”在“马家营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我将历史融入生动的研学课程。游客和学生们听得入神,基地人气旺了,村集体经济的“活水”也汩汩流入。一点一滴的实干,正让马结营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作者系阿坝师范学院派驻汶川县水磨镇马家营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