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蒲公英行动—《理县非遗薪传承》”实践团深入理县蒲溪乡休溪村,以释比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推广为核心,开启非遗探索之旅。师生们通过田野调查、纪录片拍摄等方式,深挖羌族古老文化内涵,将非遗文化基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深度融合,让青春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鲜活载体。
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释比文化承载着羌民族千年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密码。释比既是羌族宗教仪式的核心执行者,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他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羌族的天文历法、民俗传统、历史脉络等珍贵知识代代延续,在民族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枢纽作用。
在休溪村,实践团师生与理县释比传承人孟子成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实地走访、影像采集等方式,团队系统梳理了释比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及当代发展现状。学生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文字记录,有的专注影像拍摄,有的进行录音整理,为后续的文化传承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
“同学们这次来了解文化,做得很细致,专心专一,对文化的挖掘很深入。”孟子成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此次“蒲公英行动”正如其名,旨在像蒲公英播撒种子般,让非遗文化在青年力量的推动下焕发新生。参与实践的学生们纷纷表示,将以专业所长守护文化根脉。
“释比文化是羌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承载着民族的信仰、历史记忆和习俗。我们通过记录其仪式、唱经、法器使用等内容,留存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就是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学生王冉阳说。
学生唐艺则认为,释比文化更像一部“活态史诗”,“释比既是羌族的宗教祭司,也是文化传承人。让人惊讶的是,其中还藏着很多实用智慧,比如传唱内容里的农业时令、草药知识,甚至人与自然相处的道理,完全是民族生存经验的‘密码本’。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以身作则,努力发扬传统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此次实践活动既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担当,更让非遗传承的火种在青春力量中持续传递,为理县乃至整个羌族地区的非遗保护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