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宣传统战部网站!

媒体看阿师

四川日报:《羌族石刻文献集成》填补羌族历史研究空白

作者: 时间:2019-11-14

【本网讯】(四川日报记者郭静雯报道)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在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遗憾的是,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它的史料十分匮乏。

日前,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由阿坝师范学院曾晓梅团队完成的《羌族石刻文献集成》社科项目获得一等奖。这份跨越近2000年、收录390余通石刻文献、多达280万字的研究成果,勾画出羌族文化的发展脉络,揭开了“云朵上的民族”的神秘面纱。


在5省进行田野考察收录390余通石刻文献


研究羌族石刻文献,课题组采用了最耗时耗力的方法——到文博馆、图书馆作文献调研。现有的文献中凡是可能有关的,全都想办法借到原文通读,然后选出与研究直接相关的内容,一一验证。

阿坝师范学院图书馆分类号为K29的区域是课题组牵头人曾晓梅最常来的区域。这里有全套的《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许多重要的线索都来源于它。

《刘氏百代兴隆碑》是研究中发现的最重要、最特别的石碑。它就在距阿坝师范学院10公里处的三江。此碑记述刘氏羌人自茂县迁徙至三江,世受头人之职,共九代人题名。该碑第七代刘正祥,正是《刘正祥墓碑》的碑主,参与了廓尔喀之役。两碑互为印证,佐证了明清羌人为稳定羌区政治、遏制本地区劫掠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4年来,除四川外,课题组还到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最终,课题组共收录了390余通石刻文献,编撰形成《羌族石刻文献集成》于2017年出版。

已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毛远明教授认为,这本著作上自汉代,下迄民国,跨越近2000年,为羌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通代意义的实证材料。


首次全面系统搜集整理280万字填补历史研究空白


众多评委专家认为《羌族石刻文献集成》“首次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与深入研究羌族汉文石刻”。

课题中的考证涉及羌族姓氏、种落、宗教、风俗、历史等方方面面。例如《刘氏百代兴隆碑》记载了清朝嘉庆八年之前,刘氏家族及其妻女共九代人的名字。这些名字呈现出明显的父子连名、汉姓羌名等特征,可以看出清代羌族的命名制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2008年,曾晓梅是阿坝师专图书馆的副研究员。“5·12”汶川特大地震来临,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曾晓梅与同事冒着余震危险将文史资料和电脑硬盘从宿舍中“抢救”出来。灾后重建的三年中,曾晓梅完成出版了《碑刻文献论著叙录》,并申请到了教育部课题——“羌族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羌族石刻文献集成》便是这一课题结出的硕果。

编辑:周正

编审:郑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