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6月18日9:30,由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主办的第一届教育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顺利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汇聚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教育工作者和从业者,交流关于可持续教育的创新理念、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鉴于阿坝师范学院在师范教育层面的突出贡献与此次会议目标高度契合,同时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向武长期深耕于教育领域,致力于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成果丰硕,会议特邀向武校长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

(图:线上会议现场)
会上,向武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新型教育工作者的三重逻辑演进”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从2023年ChatGPT到2025年DeepSeek的崛起,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教育范式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教师身份突破传统界限,形成“生物神经网络-数字智能系统”的复合认知架构,教学活动也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形成了“具身实践-数字孪生”的双轨运行机制。

(图:线上会议现场)
他强调,教师的核心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变为在技术赋能中守护人文内核的“价值锚定者”。技术与教师主体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技术哲学逻辑层面,教师应积极采取抗解码策略,融入人文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建立教育免疫系统以抵御技术的负面影响。在教育生态逻辑层面,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向认知策展者、生态协调者演进,需建立技术介入的生态阈值模型,弥合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之间的认知鸿沟。在政策科学逻辑层面,他建议推动数字素养制度化、师范教育改革和组织生态进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梯度认证模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制度创新。
在演讲的最后,向武通过矛盾辩证分析,探讨了教师异化风险、主体性保持策略、资源集中现象、政策干预措施、技术创新障碍、教育政策调整等问题,强调要在技术依赖与主体自由、算法权力与教育公平、文化传承与创新断裂之间寻求平衡,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他提出了三重逻辑互构模型,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认知框架,形成了循环的反馈回路,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了具有动态生命力的新模型。

(图:会议邀请函)
向武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文字:邓琳琳
摄影:魏华良
编辑:陈凌云
编审:查旺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