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为推进我校“两评估、两转型”目标的顺利实现, 2017年10月18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曹永安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作“高校转型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我校全体教职员工聆听讲座。我校校长向武主持讲座。
向武介绍了曹永安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办校特色,同时他代表我校对曹勇安的讲学表示欢迎和感谢。
曹永安围绕“高校转型的核心——课程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教育、学校、课程三个概念。他认为教育就是让自然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也是人类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他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曾指导60余名在校学生对烧毁的机床进行再造的案例,指出应用型转型的重要作用。学校是互动化人的场所,其本质是“人化”、“化人”。大学的功能,则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即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曹勇安指出,要先构建校园文化,同时学校应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经办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仅仅作为一座生产高才生的工厂。他还用一句幽默风趣的“你为诺贝尔,我为齐齐哈尔”道出他作为师表,愿为学生奉献的热忱与决心。经师易得,人师难得。曹永安说大学教师要成为一名良好的“人师”,必须设定一定的课程标准,即对知识孜孜以求,以学生为中心。高校转型,必须转观念、变规矩、调结构。他进一步指出,课程是知识、经验,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也是实施教育的载体。他列举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工期培养预备队,加强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从实例上说明了转型路线确定之后,课程即决定因素,如若不解决教和学的问题,转型就成了一句空话。
19世纪以前是生产带动技术,从而带动科学发展;20世纪以后是科学改变技术,技术发展生产力,曹永安通过发展模式的对比,引出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培养定位为基础的高教分类体系”,即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的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他说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做中学、学中做、学会做”的原则,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他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发展经历为例,说明了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四个坚持的重要性。曹永安引用乔布斯的名言“要用余生和精力颠覆教育的改变”,说明应用型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他说高校应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是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最重要阶段。课程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同时,还要分清“同类不同层”、“同层不同类”的高校,构建学科教育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带着反省回学校。曹勇安认为,掌握知识只是学习的手段,而发展能力教智慧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领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时,应贯彻落实“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的方针,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合作、创新、职业能力,明确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
为了让在场人员更好理解自己的观点,曹勇安教授用“课程像老汤、设计是配方、教学是熬汤、评价是品尝”作比,观点诙谐新颖,让人记忆深刻。应用型教育是跨界教育,需让校企合二为一,严格落实六部委规划提出的建立“三个机制”“四个真”。课程建设是转型的核心,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源泉,而创新能力则是其源头。创新精神可视化,创新能力可量化。而观念、制度的创新也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与保障。
曹勇安的讲学严谨专业,又风趣新颖,不仅为在场的每一个位教师指明了高校转型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方向,还为我校推动“l两评估、两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附:曹永安个人信息
现任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黑龙江东亚学团董事长。曹教授同时还担任齐齐哈尔市人大常委会常委,黑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民办教育工作者联谊会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国理事,中央教科所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摄影:刘一帆
文 / 朱颜、许琪、付柳
编辑/周正
编审/郑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