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1年6月17日上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四川欧美同学会、四川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农工党四川省委主席、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正荣,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陈武,省民族宗教委二级巡视员周发成,省民族宗教委经济处处长滕明兵,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向武,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成都市委副主委、民盟四川省文化委主任蔡光洁,阿坝州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蔡清礼,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坤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羚,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导、四川欧美同学会、四川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兼日韩分会会长李沄璋,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讲师、博士达瓦拉措,四川旅游学院副校长、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陈云川,四川作协主席、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阿来等专家、领导参与研讨会。省民族宗教委二级巡视员周发成主持研讨会。


周发成致辞。他讲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100年的历史交汇关键点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贯彻党中央精神,融入国家战略,通过乡村振兴使民族地区与全国乡村同步振兴,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蔡清礼接着发言。从阿坝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出发,讲到,阿坝州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阿坝州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同时,他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献计献策,为阿坝州提供更多的帮助。
王正荣在发言中讲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全面推进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省民族地区要切实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广大留学人员要充分发挥留学报国的优良传统和学贯中西的独特优势,逐梦新征程。蔡光洁就“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加快推进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表演讲。她认为,目前的乡村振兴面临“振兴人才队伍薄弱,空心化严重” “现有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政府、社会和高校未形成有效合力”三个问题,为此,必须转型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王坤杰在“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发力,助力民族地区卫生振兴”的演讲中认为,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西部各民族群众的全民健康”的宗旨,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提升医疗水平。他谈到,华西医院团队在助力四川甘孜、凉山昭觉、乐山马边、西藏、新疆、云南和中西部民族大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李羚认为,乡村振兴是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攻坚,“振兴”包括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五个方面,其中组织是其他四个方面的重要支撑。她讲到,民族地区组织振兴的着力点就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民族干部要成为群众的工作能手。李沄璋以“四川民族地区空间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展开演讲,他从四川民族地区分布和国土空间规划入手谈民族地区空间规划,他谈到,要实施西部保育培育、东部优化提升的国土空间战略,形成主体功能明确,空间联动发展五大片区。针对四川民族地区环境问题、产业问题,他谈到,应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深度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旅游惠民富民,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多样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达瓦拉措的演讲主题是“从布达拉宫建造史深析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及经验启发”。她从布达拉宫的建筑历史入手讲“工匠民族身份考证”和“筹资渠道”两个内容。建造布达拉宫的工匠多是藏、汉、蒙等民族,在相同信仰支持前提下,各寺院提供资金资源,这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陈云川以“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川西北民族地区为例,谈及“旅游+衣食住行”“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交通”“旅游+农业”五种模式。现阶段“旅游+”的三个路径,即全面掌握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状况,发掘、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资本的能力,选取合适的“旅游+”组织形式。

阿来的演讲主题是“人民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他谈到,中国农村的普遍问题可以用“贫”“弱”“愚”“私”四个字概括,其中“贫”“弱”是客观现象,“愚”“私”是当前重要的关注点。他解释到,当前农村缺乏新的劳动力和适应现代化的新农民,基层组织建设难以真正实现,所以需要培养新时代新农民。

陈武作重要讲话。他以“特色、要素、主体、保障、信心”五个关键词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要根据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突出特色,做到保护有力,开发有序;要具备人才、资本、科技、管理等要素,优化配置;要以农民为主体,发挥基层组织和带动主体的作用,与之构建“利益共同体”;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对于乡村振兴这场持久战要有信心。他指出,统一战线在乡村振兴中提供人才、智力、资本、科技等支持,对乡村振兴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文:王任捷、何雪熔
摄影记者:吴娟郡 刘萍 邓启媛
编辑:周正
编审:郑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