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易丹辉女士介绍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项目
本网讯:为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扶贫领域,助力精准扶贫,6月2日上午,由我校与汶川县政府联合举办的大数据与精准文化扶贫研讨会在我校行政楼406会议室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易丹辉、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欧京海、国家统计局孙慧和赵军利两位处长、国家公务局郑进顺处长、广州致联调查公司总经理刘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华兴夏等一行领导专家参与研讨。此次研讨会由国家统计局处长孙慧主持。
会议开始,我校党委书记吴昊作为东道主,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领导专家的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我校30多年的办学历程,尤其讲述了我校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异地恢复办学、灾后重建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吴昊讲到,经过全体阿师人的努力奋斗,学校在2015年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一所地处于川西北民族地区的、年幼的本科学院,阿坝师院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校校长向武在讲话中表示,非常欢迎各位领导专家来我校“望闻问切”,为我校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脉、诊断。向武介绍了我校的发展情况。首先,由于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羌族文化领域的研究全国领先,我校在发展藏汉双语和艺术学科方面具有优势;其次,我校坚持“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第三,我校目前面临着“两评估、 两转型”的任务,学校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目标:即2022年左右,把学校建成合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到2028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部分学科国内有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研讨会上,汶川县县长旺娜介绍了汶川全民健康体验数据分析与脱贫对象精准的有效连接。首先,通过科学规划、立足县情,构建了全民“大健康”格局;其次,全民免费健康体检,通过科学分析精准定位帮扶贫困群众,并制定全员覆盖医疗救助措施;第三,全面实施分类帮扶,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同时,在推动脱贫攻坚进程中,大力推进基层自治、共治、法治、网格化精准管理,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形成旅游产业,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全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易丹辉教授讲解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项目。她指出,通过数据采集、查询、分析、发布和网络互动平台,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以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公众,实现科学决策。易丹辉特别强调,要通过健全法律保障和加强社会规范来保证数据保密和数据传输安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华兴夏也在会上作了发言。他介绍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概况,并重点介绍了该校在致力于残疾人做非遗项目方面取得的成果。
随后,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纷纷就如何开展、探索大数据与精准文化扶贫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天下午,我校校长向武、副校长毛英和教务处负责人李清茂带领各位领导专家参观了我校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来自各方的独特的、创新的、极具建设性的思想,促进了汶川县建立健康大数据平台和精准扶贫工作,推动了藏羌非遗传承项目的开发,也有利于我校服务地方建设发展。
摄影:强雨
文:学生记者陈勇、蒲萍
编辑:邓晓宇
编审:郑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