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宣传统战部网站!

综合新闻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作者: 时间:2014-10-13

本网讯:十月十二日下午两点,我校能容纳近千人的水墨桃源大剧院座无虚席,贵州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郑强教授在这里为我校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做了一场题为“中国梦,中华复兴之梦——当代中国教育与国人价值取向”的精彩报告。

“你们知道在‘中国大学生演讲网’中国著名演讲家排名中排在第一的是谁吗?不是马云、白岩松、李开复、易中天、俞敏洪以及郎咸平等名流名家,而是本人强哥。”报告一开始,郑强便以幽默的开场白引得台下听众爆发出本场报告的第一次热烈掌声。

郑强以十条“强哥语录”为线索,从“‘钱学森之问’与中国创新能力的低下”、“中国教育缺失与国民行为诟病”、“当今国人信仰与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解析了自己的中国梦观点。他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文化的自信必不可少,中国梦的实现必须靠文化!

郑强提到,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发问:“在国家教育投入持续增加,社会日益关注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国际水准的人才?”郑强提出,发明与创造,需要梦想和冲动;梦想和冲动,需要天性和激情,只有天性和激情才能造就一个人的成功。而我们中国家长却把孩子累死在了起跑线,扼杀了孩子追求梦想的冲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大陆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郑强对比了中日两国在对孩子早期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中国家长对孩子往往百般呵护,好似娇贵的珍宝;而在日本,家长们却主动送自己的孩子去接受各项艰苦的挑战。郑强直言,当过分呵护在中国成为一种气候,那么中华民族就会变成一个贪图享乐的民族,从而到达危险的边界线。“教孩子学习钢琴、外语、绘画、计算机等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教会孩子诚实做人、不怕艰苦,这才是真正给了孩子一生顶天立地、用之不竭的素养和财富!”郑强的话引起全场听众热烈鼓掌。

郑强用生动的漫画向听众们展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走一段“费力的上坡”、“省力的下坡”和一段平路,三段路的顺序不同会决定人生与命运的不同。他鼓励阿师学子要把坎坷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财富,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对同学们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高考,而是之后的学习,进入阿师以后你们的人生才刚开始,从现在开始努力,希望就在未来,不会输于任何一个北大、清华的学生。现在如果不努力,那么才会真正失掉未来!郑强的话再次让在座的学子们热血沸腾,使他们认识到要在青年时代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不断积累,在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连续三年成为浙江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郑强谈到这是自己最看重的称号,远超过自己在学术上所取得的荣誉。他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真才实学、要有爱生之心、要有沟通本领”,这必然会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我们拿着纳税人的钱,顶着‘教授’的头衔,如果不把真心献给学生,那就是对不起纳税人的钱,就是对不起人民!”他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让台下的教师和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的学生们连连点头称是。

郑强的报告持续了四个小时,整个报告过程高潮迭起、振奋人心,既让人激情四溢,又让人深刻反思,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场的听众。他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赢得大家不时地报以阵阵热烈掌声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声。

我校党委书记马洪江教授在报告后的总结中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对百忙中不辞辛劳前来我校所作的精彩、生动、实际、前沿报告的郑强校长表示衷心的感谢!马书记非常激动地说,这场报告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要认真从中领悟真谛,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全力有序地推进学校升本工作。全体师生都要戮力同心,心无旁骛,毫不懈怠,奋力拼搏,坚决打赢这一事关阿坝师专前途命运的硬仗,实现阿坝师专的“升本梦”!

讲座经典语录:

  • 发明与创造,需要梦想和冲动;梦想和冲动,需要天性和激情。

  • 孩子的成长,不是三十米赛跑,不是三百米赛跑,不是三千米赛跑------而是一万米赛跑。

  • 中国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是因为中国的男人在做小男孩的时候没有玩、不允许玩、被别人玩!

  • 中国的小孩儿,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被搞死在起跑线上了!

  • 教孩子学习钢琴、外语、绘画、计算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会孩子“诚实做人”、“不怕艰苦”,才真正给了孩子一生的顶天立地用之不竭的素养和财富!

  • 能考入著名大学——这一步领先,只能代表高考成绩的领先;这一步领先,不意味着未来会步步领先;这一步领先,更不意味着将永远领先!

  • 要追求非对称优势,尤其是非对称文化优势。

  • 面对已往之历史,面对我们的先人,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和敬畏!!任何轻言和轻慢,都是浅薄与无耻!!

  • 一个民族是否成熟?一个国家是否坚强?就是要体现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男人——在碰到困难、在面对挫折、在受到打击甚至在遭遇灾难的时候:是否能够镇定?是否能够抗住?是否绝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是否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

  • 执教求学,就要有“三深”:对中华复兴有深刻的领悟,对祖国故土有深厚的情感,对民族文化有深度的自信。

人物链接:

郑强,福建武夷山人,中共党员,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获得者。

郑强还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等。他还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高分子学报》、《功能材料》副主编,《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中国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高分子通报》、《应用化学》、《塑料工业》、《有机硅材料》、《功能高分子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编委。

郑强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50余篇,SCI他引2000余次。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获省部级科技(教学)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文:学生记者舒亚东、吴文莉

编辑:邓晓宇

编审: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