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宣传统战部网站!

综合新闻

心若相安 处处故乡 -- 记我校基础教育系唐平老师

作者: 时间:2014-04-07

以行走感悟人生,以色彩渲染生活,以线条勾勒旅途。于芝兰之室,引自然为师。唐平老师以近乎卑微的姿态匍匐于川西高原,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泥土的呼吸。

艺术之于不懈追寻

梦想,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它让我们用态度去开启生命;梦想,是一种对人生的承诺,它让我们用承诺去搏击明天;梦想,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它让我们在挑战中茁壮成长。但坎坷 、荆棘、泥泞……总会与梦想不期而遇。

艺术的价值在于不断精进,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懈追寻。唐平老师15岁习画,18岁任教于金川中学,26岁求学于重庆社会大学美术系,28岁重回阿坝金川中学,29岁任教汶川威州师范,30岁情倾阿坝师专,42岁于四川师范大学研习水彩,46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这一路走来如细水长流,却没有细水长流的平静,有过坦荡、有过迷茫,但唐老师在梦想的指引下不懈努力,终于拨开云雾,见到了期盼已久的日出,即便没有春暖花开,那也定要满载而归。备考重庆社会大学期间,唐老师还在金川中学任教,身兼多职的她在上课、班主任、图书馆管理等多重角色中轮流交替,并无多余时间作画,但她是一只夜间酿蜜的蜜蜂,在学生就寝后她兴正起、意正浓,尽情地挥舞画笔,一画就是五六个小时,深夜的星子与她“作伴”,零晨的虫鸣为她“伴奏”,超负荷的工作,使她在考试前夕累病了,然而疾病阻止不了她前行的步伐,她毅然顶着高烧参加考试。庆幸的是,上帝没有辜负这个风雨中奔跑的逐梦人,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庆社会大学。情倾阿坝后,这个怀着藏羌情怀的汉族女子没有停止在高原上行走的脚步,作《羌山如水》改变人们心中高山巍峨雄壮的“身影”;以《阿坝﹒昌列佛音》系列作品展现了藏羌人民虔诚的信仰和纯洁的心灵;汶川地震后,带着流血的心房画下《汶川——祭》慰藉生命、慰藉逝者……并凭借《羊角花》、《羌山情》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四川少数民族艺术节美展二等奖;《白云悠悠》参加“全国教师优秀作品展”;设计作品、陶艺作品参加中国第五届艺术节分别荣获金奖、银奖。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一路拾级而上,她带着沉甸甸的硕果成为四川省美协会员与阿坝州美协秘书长。

唐老师是一个在高原上孤独前行的人。这条道路上独特的风景也只有她一人独自领悟,但这个感恩的人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其细细描绘与人分享。就像当年,即使图书馆整理工作复杂、枯燥,她却依旧热爱着那份工作一样。因为在那里,她与群书为友,与学生深情交流,与鲁迅邂逅,看到了鲁迅在沉默中爆发,向黑暗举起利剑。唐老师是个谦逊的人,对于今天的成就,她只是微笑着说:“人需要不断的学习,我这些年的努力只能说使我从一个爱画者变成了绘画者!”

师者之责任源于爱

黑夜夹杂着细雨,来到唐老师的家中如想象中芝茗争香。唐老师满脸笑意的拉着迷茫的我来到阳台,原来——兰花开了。她以一种幸福的语调向我介绍着大红朱砂、鹦哥绿……动人的故事。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爱好者,并不满足于艺术的成就,于三尺讲台一站就是三十余年,以天地万物为师。大自然的奇妙只有与其亲密接触才能感受。“我今天又上山了,抬头一看,哇,花开在天上!”唐老师一边向我展示着今天的收获,一边带领我“聆听”水磨的春天。她每学期都会带学生上山拥抱自然,同样也会将学生带入阿师后山那个被她称为“大唐卓玛后花园”的圣地。唐老师的课堂与她的人一样随性,她践行着“好的教育是带领人领悟生命,寻访灵魂!”在这个师范院校她亲切的称每一个学生为“老师”,她拒绝传统的讲授,醉心于亲身体验的获取。她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实践的乐园,黑板上不是她整齐刚劲的板书,而是学生一笔一画勾勒的作品;她的课堂不在教室,而在行走间,在采茶间,在品茗间,在山野间,在大自然的怀抱间。

她的学生亲切地称她为“唐妈妈”,在信中如此描绘她的课堂:“在您的课堂里我学会了如何挑战自己,如何超越自己;学会了如何轻松快乐的学习。”“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课堂,一个永不想下课的课堂,一个我们心灵中最美好的课堂,我爱这心灵与爱的课堂。”

唐老师是插着爱之翅膀的圣女,2009年,奔走于“带上你的翅膀——云朵中的祈福”系列活动现场与阿坝师专讲台的她累到了,好不容易逃离“鬼门关”的她花了四年的时间休养才得以康复。其实她所谓的休养也只是减少奔走,不再亲自奔赴公益活动现场,而是以作品支持公益。她依然坚持作画,坚持义卖,坚持激情四射、矢志不渝的立于讲台。当别人问她这么坚持是为了什么!她的解释是:“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境界,是心之所向。我喜欢课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星星,我遇到了他们,他们就是我的责任。”

艺术生活,诗意栖居

“一间三层楼规模的茶楼,前门、后门开着,客人完全可以随意进出,只有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儿看管,但茶楼内没有争吵和喧嚣,和谐得近乎完美,每一个人都静静地喝茶、微笑、等待。后来因事,小女孩儿被妈妈叫走了。偌大的店铺没有店员看管,但客人依然安然品茶,并无一人溜走或偷盗,品茶完罢,都满面笑容极具默契的按照账单价格将钱或压于碗底,或放于收银台……一切都是轻轻地、静静的,甚至连空气也未曾惊扰。这才是真正的茶道!”唐老师动情的诉说着与丈夫2004年的济州岛之行。在那天晚上她就开始学习茶道,琢磨茶道,至今十年从未中断。

佛家讲与人为善,慈悲为怀;茶道讲用心与人分享。而唐老师喜欢将二者碾碎融合,取其核心——宁静淡泊又不失大爱。人应如此,教学亦应如此,教人心胸宽大,寻访心灵的故乡——心若相安,处处为故乡。在唐老师的工作室经常可见她与学生对坐饮茶的身影,她们探讨《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静静而为;讲述如何在荒野中惹笑一滩草,一个人《对一朵花微笑》出了声;分享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一个人,一本书,一把斧头,几颗土豆,几把大豆的潇洒……且不说茶的味道如何,就那种氛围足以让学生甘之如饴、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唐老师第一次踏上这川西高原便与其结下一生的情缘,正如她的微博名“大唐卓玛艺术牧民”所述,她愿是这川西高原上以画笔驱赶羊群的牧民。她一生贴近自然,仰望天空,以敬爱之心对待所有植物,如果来生选择做一种植物,她愿是一棵树,为其根基深厚。“大唐卓玛”这个名字则是多年前阿坝县格尔登寺一位喇嘛给起的,意为“恢弘磅礴又静若处子的圣女”,她以此为艺名,展开了“瓦尔登湖”式的高原之行。她行走高原作《独语高原》系列油画作品——一个人行走的高原,孤独但不绝望,孤独中充满着灿烂和希望,如绿茶含着丝丝的甘,咖啡泛着淡淡的香。

就在我沉醉于与唐老师的谈话时,她在一旁的女儿与丈夫共同完成了多幅创意线描作品,要她“检查”。她女儿的简笔画干净、静谧如母亲的心。给我印像最深的是一副以剪刀为原型的创意线描 ,剪刀上长出了叶,开出了花,这也许就是他们一家人所要的简单而不失品味的艺术人生。

学生记者:吴琼

文字编辑:柏丽华

编审:梁建东